您的位置  > 资讯

探索基础教育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体系!2024科学教育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成都天立举行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构建相匹配的新发展格局,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

 

3月29日,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题,2024科学教育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天立杯”科技创新大赛在天立教育旗舰校举行,业内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基础教育阶段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天立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罗实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他表示,天立教育将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教育和教育科技创新实践,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以科创引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基础教育是教育之本,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截至目前,共有在校学生2.3亿人,教师1610万人。时代变革之下,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加强创新教育问题为主题,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教育部原国家总督学顾问张天保指出教育为培养人才提供基础,科技是推动创新的引擎,而人才则是科技发展的核心,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他表示教育还需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意识、注重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要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杨秀军在论坛致辞中谈到,要加强科学教师的培养,优化培育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机制,拓展培训方式,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科普教务,畅通科技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他鼓励科普教师开展特色研究,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效率。

 

 

 

聚焦科技与教育

构建中国化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未来社会亟需变革育人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正以《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理念与探索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认为科创人才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要重视青少年高阶思维的培养。我国科学教育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不断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打造中国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智能科技与教育变革,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党委书记古槿指出,教育变革深刻影响教育者。教育者需要对智能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有更加准确认识,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育者要注重将能力培养融入知识传授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更强调能力培养而非机械记忆;教育者要高度关注数字革命引起对人类自我认知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智能时代更要关注“人”本身。

 

 

“我们需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他们根植华夏民族,独立个性发展,具备国际视野。”论坛上,天立教育集团课程研究院副院长肖昀芸分享了天立教育集团在科学教育中的落地实践,20多年来,天立教育形成以“六立一达”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有思想、有个性、全方面发展的学生。聚焦科创,天立教育打造了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的天立科学特色课堂,有效提升了课程实施效果。

 

 

保留学生的纯真,激发学生的热爱,天立教育泸州校区毕业生代表、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邓磊的演讲主题为《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探索式教育尝试》。聚焦数字化时代下,学科分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磊认为,未来学习应该以学生自主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爱。

 

 

 

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打造科学教育的天立样板

 

“无人机绕过障碍上下翻飞的个人飞行赛、团队接力赛;机甲大师2v2团体激烈对抗赛;各种吸人眼球的创意智造小发明……”活动当日,“天立杯”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吸引了到场专家、学者的目光,代表队表现精彩,作品创意十足,彰显出新时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潜力。

 

 

卓越的科创成绩背后,源于成都天立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带路者与践行者,天立教育深刻意识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意义,着重围绕科学教育,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研发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体系建设,塑造出可借鉴的天立教育样板。

 

经过8000多个日夜的专研沉淀,天立教育已打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和渠道,形成具有天立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学校联通、师生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