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财商

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绿色癌症"患者呈上升趋势,首次规范治疗很重要

北京2024年5月22日 /美通社/ -- 近年来,伴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被炎症性肠病(IBD)肠病所困扰,生活因此蒙上阴霾。在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消化科主任魏玮教授,以及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张川教授,与大众相聚光明网卫生频道策划推出的《健康情报局——2024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特别策划主题节目》,共话炎症性肠病管理,为大众深入浅出的带来IBD前沿观点和科普知识,以帮助更多IBD患者走出阴霾,正确认知IBD。

"绿色的癌症"IBD,已成为生活中的常见病

IBD,又称非感染性的炎症性肠病,常见的症状就是腹痛、腹泻、脓血便。在西方国家,IBD较早获得了普遍重视,发病率高是其重要原因。其中,欧洲的挪威地区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最高,大约为十万分之五百零五左右。

IBD曾经在我国发病率是极低的,中国认识UC较西方国家晚100余年。早在18世纪,西方国家即开始认识UC,我国学者文士域等在1956年报道了23例UC病例特点, 中国较早的CD文献仍是文士域等在1956年发表的1例胃、十二指肠和空肠CD的病例报告。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这两个疾病的报道。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炎症性肠病已经从少见病逐渐发展成为常见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5 年,我国IBD 患者或将突破150 万人。值得注意的是, IBD 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也很高,肠癌也是导致 IBD 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 IBD 又被称为"绿色的癌症"。从我国区域性调查结果来看,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又呈现鲜明的区域分布特点,北方地区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较高,南方地区则克罗恩病(CD)发病率较高。

IBD的第一次治疗,一定是达标的治疗

随着IBD发病率的增长,IBD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百姓健康、生活质量的疾病。IBD的发病率在30-40岁、50-60岁、60-70岁三个阶段出现高峰,并且伴随着发病时间的增长,患癌风险也逐年递增。IBD很难治愈,是一个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我觉得从中医角度来说,中药会在维持环节发挥比较好的作用,我一直觉得中西并重、中西协作起来,是IBD管理的最佳解决方案。"针对IBD这样的慢性疾病管理,魏玮教授如是说道。

此外,IBD是一个慢性的、进展性的、复发性的疾病,如果不能在第一次发病时给予规范治疗,它可能呈现出进展比较快、复发比较快、并发症比较多的问题。张川教授在直播间给到广大IBD患者的建议就是初次治疗一定是特别规范的治疗,一定是达标的治疗。

IBD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自身免疫系统菌群失调以及心理障碍是常见的发病原因。因此,专家认为患者在做好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同时,需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营养支持。患者应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制定健康饮食方案,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基于老年IBD患者身体和生活状态的特殊性,老年IBD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则需要综合考虑营养支持、情绪管理、微循环障碍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IBD疾病探索持续深入,有望实现不复发目标

针对IBD发病率逐年递增的现状,我国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早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卫生部联合发布了《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实施办法》,把IBD 列为重大疑难病;2023年,国家发布了关于IB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共识意见和国家标准,这一共识不仅体现了医生的专业意见,还充分考虑了患者、护理队伍和药学队伍的建议,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形成了具有指导性的团体标准。

与此同时,IBD治疗在科技领域也取得新进展。目前,已有一些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极大地推动IBD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张川教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IBD发病机制的认识将不断加深,有望通过积极治疗争取实现IBD不复发的目标。

作为一家专注于胃肠领域药物的企业,Mayoly温馨呼吁,正确认知IBD。规范化管理与治疗对炎症性肠病治疗至关重要。